香港粤语(英文通称:HONGKONGCANTONESE)亦称港式粤语、香港话,为流通于香港社会的粤语,其特色是加入及融合了不少英语及其他的外来词汇,亦有独有口语、词汇、俚语、俗语及粗口,以至不同行业(例如警察)的术语等。[1]香港粤语则以广州话为基础加入英文以及不同移民背景因素而成的一种带有香港特色的粤语。此外,亦有列入其他方言的闽东话、围头话等。根据2001年到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广州话为香港的压倒性常用语言,有89.1%人以此为常用语言,次位为英语,占3.4%,使用者多为香港华人以外的族群,第四位的福建话(闽南话)由1.7%下降到1.1%,第五位、第六位、第八位分别为客家话、潮州话和上海话(及其他相近吴语方言),分别由1.3%下降到0.9%、由1.0%下降到0.7%人口以及由0.4%下降到0.3%使用,这些人大多为老一辈的香港人,普通话的使用者则大幅增长,多为东南沿海省份以外的新移民采用。由第六位升至第三位,由0.9%上升到1.4%。第七位的他加禄语和第九位印尼语多为外籍佣工使用。香港粤语则以广州话为基础加入英文以及不同移民背景因素而成的一种带有香港特色的粤语。此外,亦有列入其他方言的闽东话、围头话等。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后,中国大陆其他地方的人如广州人、江门人、东莞人、潮州人、闽东人和闽南人陆续入境,各自有不同的语言,如广州话、四邑方言、潮州话、闽东话及闽南话等,当时香港的家庭都使用不同语言或者方言。到清朝末年,土客械斗,大批广州以及江门平民涌进香港,使粤语(如四邑话)人口增加。香港本为小渔港,以全港人口去计算,早期到港的人口大多数为苦力以及建筑工人,而商人则占人口较少的比例,加上广州离香港最近而人口最密集,香港的工人亦大多为广州人。不少广州人在香港以及广州之间打工,广州人是香港最大的群体,但亦有不少其他族群,族群之间很少沟通,但部份或以官话或简单英语沟通。这种情况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已经基本定型。因此在香港市区,广州话一直是市民的主要语言。另外,在新界和九龙北部(新九龙)的香港围村、农村和艇户(疍家人),各种方言依然是当地的主要语言。二战后至国共内战后的一段时期,大量人口涌入香港,其中包括数量极多的非粤语人口。但此时期移民都是以来自广东以及福建为主,粤语以外的人口大多为闽语的人口,此时的华人资本家绝大多数是游走在福建、香港、南洋和世界各地之间的从事商品转口贸易的闽籍华人,其余则是以游走在广东、全中国和香港的从事鸦片贸易以及华工贩卖的粤籍华人为主,因为国民党的资本大多由闽籍华人提供。粤语亦有多种彼此不互通的方言,使得香港于1950年代变得方言纷陈。但随内地,香港人口以每十年一百万的速度增长[来源请求],当中又以广州话人口最多,除了福建省外,其他省籍人口比例大大减少,为方便各民系沟通,香港在教育、广播以及政府机构只使用粤语广州话。香港的战后移民在70年代以后出生的第二代绝大多数只在粤语广州话环境中成长,使广州话成为占绝对垄断地位的香港华人惯用语言以及通用语,而各种方言则保留在部份家庭使用。因为原居民及山东、浙江、福建、江苏及广东里的台山和潮州等移民在家庭使用各种方言,不少港二代及后几代人都通晓多种语言或方言。此外,在1960年至1970年代开始,族群不再坚持通婚,故此下一代人多数转用香港粤语,形成独特口音。如果双方都是源于同一祖籍,亦会一同使用该种非广府话语言或方言。有鼻音M/N/NG做尾音的韵母,才有“入声”第七八九声结尾音P﹑T﹑K。为方便了解声调(单纯考虑9个声调),简化排列部份例子:此部份采用香港人常用拼音法和香港粤语九声标示法。书面读音同口语读音会有不同。部份香港粤语的口语会将低声调的字读成高声调,叫变调。阳平变阴平。如“玻璃”的“璃”,“灭蚊”的“蚊”,“猪栏”的“栏”。阳平变阴上。如“陈伯”的“陈”、“上楼”的“楼”、“还钱”的“钱”。阳上变阴上。如“书友”的“友”、“老母”的“母”、“仔女”的“女”。阴去变阴上。如“鱼片”的“片”、“金铺”的“铺”、“影相”的“相”。阳去变阴上。如“笑话”的“话”、“囚犯”的“犯”、“开会”的“会”。中入变阴上。如“请帖”的“帖”、“麻雀”的“雀”、“填鸭”的“鸭”。用P/T/K收音,口语混合阴上声同入声。阳入变阴上。如“蝴蝶”的“蝶”、“书局”的“局”、“长颈鹿”的“鹿”。用P/T/K收音,口语混合阴上声同入声。香港中西文化荟萃,结合各地文化,从外语借词,大量借词在香港粤语中出现。同时,香港粤语亦影响其他地方文化,香港的词汇被借用到中国大陆、台湾和新加坡等。澳门社会亦长期受到香港文化、潮流用语及网络传播的影响,两地交流密切,故此香港粤语的大部份词汇、用语、口音等亦通用于澳门。架己冷(借自潮州语)──自家人,同常是潮州人向同乡的一种表达方法。打冷(借自潮州菜)——打冷一词出自香港市民表示去食潮州菜意思。摩罗差——本指香港差役中的印度差人,广义上指印巴籍人士,后被误以为是带有种族歧视成份的贬意词。火记──原为香港警察术语,意思是出生入死的同火(亦即伙伴之意),是故多误写为伙记。餐厅侍应,亦被惯常称为伙计,与伙记同音。很多香港人[来源请求]在日常生活中不区分N、L,将鼻音N念作舌边音L。广东N/L合一情况比香港轻微,某些地区的粤语方言依然清晰严格地区分N和L声母。粤语正音运动由何文汇博士所提倡,并且得到各大电子传播媒介及香港政府部门的支持,以致香港社会普遍对某些词汇的发音与广泛的珠江三角洲粤语系地区产生脱节。由于要求以古代韵书的切音取代目前通行的粤语读音,因此被不少香港教师认为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学说。现时,支持和反对此运动的两大阵营还在对垒。在学术界的朗诵及教学方面,粤语正音运动的支持者有不少;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无线电视及亚洲电视亦支持之;然而在市民生活中,其学说并未获得很大的支持。
更多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