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我们又将迎来粽叶飘香的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绵延至今已有2000多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场合指示,要始终坚持保护、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让悠久文明的精髓融入现代生活。那么总理曾在哪些场合提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又具体说了啥?国务院客户端为你一一梳理——2016年4月12日,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克强作出批示强调,加强文物保护,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社会,厚植道德沃土,用文明的力量助推发展进步。2016年3月16日,李克强在“两会”闭幕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现在经济领域有不少大家诟病的问题,像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诚信缺失,这些也可以从文化方面去找原因、开药方。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应该是道德经济。发展文化可以培育道德的力量,我们推动现代化,既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也要通过文化向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产品,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来赢得世界的尊重。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中华文化传承等工程。我们既要让人民的物质生活更殷实,又要让人民的精神生活更丰富。李克强: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2015年4月27日中南海紫光阁2015年4月27日下午,李克强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香港大学荣休教授饶宗颐先生。李克强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好文化发展成果。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档案等事业,重视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15年2月9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向新聘任的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亲手颁发聘书。李克强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直非常重视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在当今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更要深入研究、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应是‘道德经济’。”李克强强调:“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积累,虽然其中也有糟粕、更遭受过破坏,但其主体和精华仍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京杭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2014年11月21日,李克强总理来到运河杭州拱宸桥段,对这里的历史风貌得到较好保护给予肯定。他强调,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始终坚持保护、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让悠久文明的精髓融入现代生活。
中华励志网 - 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建设和谐精神家园
|
中医典籍
作者
|
书名
|
介绍
|
黄帝
|
黄帝内经
素问
|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相传是黄帝与岐伯、雷宫、伯高、俞跗、少师、鬼臾区、少俞等多位大臣讨论医学的记述,实乃后人托名黄帝的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它整理先人积累的丰富的医疗经验,升华为理性认识,形成系统的医学理论,并且进一步驾御医疗实践,建立了中医学临床规范,使中医学基本上跳出了经验医学的窠臼,成为中国传统科学中探讨生命规律及其医学应用的系统学问。
|
黄帝
|
黄帝内经
灵枢
|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书组成。《黄帝内经》共十八卷,《素问》、《灵枢》各九卷各为八十一篇。内容包括摄生、阴阳、脏象、经络和论治之道。其成书年代一向有争议,大约是战国至秦汉的作品。唐代王冰注释《素问》,补述七篇大论,乃成为今日之全帙。
|
扁鹊
|
黄帝
八十一难经
|
《难经》作者为中国战国时代秦越人(扁鹊),约成书于东汉以前,是中医学的四大经典之一。全书以问答形式写成,共八十一难,合计11700字左右。是阐发《黄帝内经》的疑难和要旨的第一部书,还补充不同于《黄帝内经》的论点,例如命门、三焦、肾间动气、奇经八脉、发明“独取寸口”的脉诊法等。
|
皇甫谧
|
黄帝
三部针灸
甲乙经
|
《针灸甲乙经》作者为南北朝时期的皇甫谧,是中国现存最早、内容较完整的针灸学著作。原书以天干编目,故称《甲乙经》,将《素问》、《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即《黄帝明堂经》)3书分类合编而成。
|
李时珍
|
本草纲目
|
李时珍用了大约27年的时间才编写完成《本草纲目》,经过了三次改写,于万历六年(1578年)才最终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李时珍参考了800多种书籍,多次去各地进行实地考察,采集样本,耗费了他非常大的心血。
|
张仲景
|
金匮要略
|
明万历年间,当时的著名藏书家赵开美为寻找宋本颇费周章,最后终于在名医沈南昉处见到,而在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将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注解伤寒论》合刻为《仲景全书》,此本《伤寒论》又称为赵刻本,而因为逼真于宋版,所以亦被称为宋本。今日所谓的“宋本”实际上是“赵刻本”。
|
张仲景
|
伤寒论
|
《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临床著作,东汉末年张仲景撰。此书既是一部研究外感热病的专著,又包括了部分杂病辨治内容。其辨治理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
|
神农
|
神农本草经
|
简称《本草》,也称《本经》,成书于东汉末年,托名“神农”。书中收载的药物仅365种,按君臣佐使被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为君,无毒,主养命,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12种为臣,无毒或有毒,主养性,具补养及治疗疾病之功效,下品125种为佐使,多有毒,不可久服,多为除寒热、破积聚的药物,主治病。
|
孙思邈
|
千金要方
|
也称《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撰于永徽三年(约652年)。作者以人命重于千金,故取“千金”为书名。是感于当时的方药本草部秩浩繁,仓卒间求检不易,乃博采群经,删繁去复,并结合个人经验而撰成 。
|
孙思邈
|
千金翼方
|
孙思邈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千金方》书名。统指《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
收集
|
穴位
|
中医学认为,经络在内循行,在体表的一些部位气血容易留滞聚集,成为穴位,穴位是针灸施治的重要位置。医者用针来聚气通经,用针来泻脏腑邪气,用针来调理阴阳表里脏腑之气,以有余补不足。医者也用灸来补阳平阴。医者也以药归经,调理脏腑阴阳。
|
收集
|
经络
|
中医学认为,经络(channel,又译meridian),是中联络脏腑与肢体,运行气血的通路,大者为经脉,经脉的分支为络脉。血行脉中,气行脉外。人的生机,靠的是气血的维护与营养。神采奕奕,容光焕发,说明的是人的气血旺盛,平衡,运行通畅。气血的补充靠的是精髓的产生,精亏髓亡,死期可知。精髓的产生又与脏腑的功能相联系。
|
收集
|
腧穴
|
腧穴是脏腑经络的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疾病的反应点及施行针灸治疗的刺激点。腧有输注的涵义,指经气的转输如同水流的转输灌注;穴有孔隙的意思,指经气所居留之处在筋骨肌肉的空隙间。腧穴在《黄帝内经》中又称节、会、气穴、骨空,《针灸甲乙经》称孔穴,《太平圣惠方》称穴道,亦有称穴位。
中文古文中,“腧、输、俞”三字可相通,但使用时各有所指。“腧穴”是指穴位的统称;“输穴”指五腧穴(井荥输经合)中的第三个穴位;“俞穴”是指募俞穴中的背俞穴,即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
|
|
|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